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是汽车产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记者在四川宜宾举办的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发现,全球动力电池产业博弈仍在持续,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最新进展和战略方向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近期,各动力电池企业披露的上半年财报表现也不尽相同,业绩分化加剧。随着全球电动化和绿色能源转型的加速,机遇和挑战并存,动力电池或将迎来“高标准”时代,中国正通过提升安全性、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努力,不断挖掘新应用场景的市场潜力。

  领先优势与挑战并存

  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主要国家和地区不断强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在大会上说,奇瑞现在的产品都在布局新能源车、布局智能化的车,计划未来五年加大研发投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常务董事余承东表示,新能源汽车行业已出现上半场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化的趋势。

  电动化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趋势,由此牵引动力电池产业同步发展。本次大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的《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指数》指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水平加速提升,中国处于领先梯队。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705.5GWh,同比增长38.6%。全球前十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占比高达93.3%。全球装机量TOP10榜单中,中、韩、日三国分别有6家、3家、1家企业入围。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动力电池产业的高速发展。

  记者了解到,我国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高度重视汽车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指数》显示,亚洲国家动力电池产业优势明显,中国、韩国和日本排名前三,美国、日本、中国全球动力电池领域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球前三。在中国指数方面,江苏、福建、广东、四川、湖北排名前五。宁德时代、LG新能源、松下在企业规模、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占据企业指数综合排名前三位。

  “《指数》研究旨在客观、全面反映国内外动力电池产业现状,持续跟踪产业演变趋势,为政策制定优化提供支撑,树立产业发展风向标,引领全球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任瞿国春表示,指数选取遵循强相关性、独立性、动态性、可得性原则,将复杂、多维的产业发展情况指数化,从而反映产业动态变化和年度进展。

  以中国指数为例,江苏在电池材料与电池制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福建在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带动下产能与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广东在上游材料及创新能力上具有优势,四川在电池产能及绿色制造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其中,江苏、福建、广东、四川在电池产量、装机量、优势企业数量等领域还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四川在电池矿产资源、可再生能源和电池回收领域、电池材料加工端具有较强优势。”瞿国春说,四川、云南可再生能源占比接近80%,有望成为国内动力电池绿色制造发展标杆。四川作为锂矿资源和清洁能源大省,把发展动力电池产业作为优先选项,深入实施“电动四川”行动,构建起从锂矿采选、锂电材料、电池制造到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2024年上半年,四川生产动力电池达到64.6GWh,同比增长56.4%,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位于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的宜宾市近年来抢抓行业腾飞机遇,宜宾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动力电池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四川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地。在前两次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宜宾累计签约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112个、总投资2025亿元。本次大会期间宜宾再签项目133个,总金额达到845.5亿元。

  不过,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动力变革快速演进,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领先优势并不稳固。受访业内专家坦言,我国在基础研究、持续创新、资源保障、融合发展及全球竞争中仍面临挑战。瞿国春说,未来头部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看谁能够在欧美两大高速增量市场中赢得优势;同时,下一代电池研发的布局、低碳绿色制造、成本控制能力,也将成为动力电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动力电池企业2024年年中“成绩单”陆续出炉,各动力电池企业上半年表现也不尽相同,业绩分化加剧。记者梳理发现,动力电池企业今年上半年业绩表现可分为几类:一类是营收下滑,但企业净利却增长,代表企业为宁德时代;另一类是营收、净利双增长,代表企业为欣旺达;还有一类营收、净利双下滑,代表企业为亿纬锂能。

  安全续航回收难题仍存

  业界人士指出,安全、续航、回收是新能源汽车用户的关注焦点。

  动力电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行业痛点之一。2024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国家强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对此前施行的版本进行完善和修订。

  “高安全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在大会开幕式的主题演讲上呼吁,尤其要把大家的安全放在首位,共同提高安全标准,建立绝对的安全标准红线。宁德时代近日披露的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67.67亿元,同比下降11.88%;实现归母净利润228.65亿元,同比增长10.37%。

  根据公安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472万辆;2024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439.7万辆,同比增长39.41%。这些汽车搭载的电芯数量已经达到数十亿个,安全风险可想而知。

  针对近年来动力电池在停车、充电状态下着火事故增多等情况,《征求意见稿》将动力电池热扩散要求从起火、爆炸前5分钟报警,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且仍需提供报警信号。

  提升安全性,重点是在电池,关键是标准。在政策和标准的引领下,动力电池厂商和新能源汽车主机厂都在为安全努力。曾毓群表示,宁德时代已成功将电池的单体安全失效率降到了十亿分之一,即PPB级,把安全系数提升了几个数量级。大会期间,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电池制造巨头纷纷展示了新一代动力电池技术。宁德时代展出的“神行Plus”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和快充性能成为焦点,这款电池可以在10分钟内充电至续航600公里,在零下20摄氏度高效工作,标志着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又一次突破。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电池CTO孙华军说,很多超过电池系统本身的事故现象,比如,地下室电池自燃以后带来的附加影响、路面工况极端事件发生后伤员如何逃离等,“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品质管控、极限制造,将产品安全提升到更高水平。”比亚迪近日披露的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011.27亿元,同比增长15.76%;实现归母净利润136.31亿元,同比增长24.44%;上半年比亚迪毛利率达20.01%,去年同期为18.33%。比亚迪表示,营收增长主要是新能源汽车业务和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增加所致;毛利率上升和净利润增长主要是新能源汽车业务增长所致。

  续航也是新能源汽车用户的关注焦点和行业痛点。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梁锐表示,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从10年前的90瓦时/公斤做到现在的200瓦时/公斤,过去这两年行业内推出了很多超快充电池产品,有效缓解了用户的续航和充电担忧。欣旺达8月30日披露的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9.18亿元,同比增长7.57%;归母净利润8.24亿元,同比增长87.89%;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为16.59%,同比上升2.67个百分点;净利率为1.71%,较上年同期上升0.97个百分点。

  “通过大圆柱结构设计与含硅负极材料的创新结合,我们创新开发出能量密度更高、更轻、更小的电池系统。”广州凌顶能源总经理梅骜介绍,在同等重量和体积下,该公司产品已实现将大型工业级电动无人机飞行时间延长超35%,可适用于农林植保、巡检、警用安防等高性能要求场景,也应用在载人大型电动航空飞行器上。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退役的动力电池会越来越多,电池回收又成了一个痛点。根据国家标准,当动力电池的容量衰减到初始容量的80%以下时,就应该退役。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协同发展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停用新能源汽车38.9万辆,同比增长161.2%;全国共产生退役动力电池16.8万吨,同比增长78.3%。

  目前,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的综合利用主要包括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前者是指对其进行检测、分类、拆分、重组后,应用至储能、通信基站等领域;后者是指对其进行拆解、破碎、分选、冶炼等处理,回收有价金属等进行资源化利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认为,从环保的角度,应该考虑退役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比如用于家庭储能。

  记者了解到,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已成为头部企业的重要布局方向。四川蜀矿环锂科技有限公司的6条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产线,自今年3月正式投产以来一直满负荷运转。“项目采用全流程工艺设计,可直接实现从废旧电池到电池级原材料的生产转换。”公司总经理刘芸珲介绍,该产线锂回收率达90%,镍、钴、锰回收率达98%以上。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修订形成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公开征求意见。行业专家分析,新规进一步完善相关企业在资质、技术、渠道等方面的要求,有望推进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化发展进程。

  技术创新拓展应用空间

  “去年,我提出动力电池行业需要从‘有’到‘好’。今年,我认为行业必须迈进‘高标准’发展阶段。”曾毓群分析说,高标准发展需要从高安全、高可靠、高性能和高价值等方面发力,目前,宁德时代仍在加速推进全球电池产能布局。

  行业迈向高标准发展,创新不可或缺。行业必须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产品迭代,缓解用户焦虑;动力电池企业必须持续在原材料和生产制造、研发技术等环节加强创新,持续降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

  据了解,我国将发挥龙头企业、创新平台等的积极作用,推动建立产学研融通创新联合体,加大各类资源的投入力度,支持新型材料体系、全固态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技术攻关。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孙学良表示,固态电池作为新一代电池技术,具有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和快充能力,不仅提升了电动汽车行业的潜力,还打开了电动航空、低空飞行器、机器人和军工等新领域的机会,目前业内正在着手解决新型固态电解质、固-固界面接触等问题,有望在未来5至10年实现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首个固态电池创新产业园将落户宜宾,宜宾市固态电池创新产业园将构建“研发-孵化-量产”全过程扶持体系,设立5亿元区级科研激励资金,支持固态电池技术创新。目前,产业园已首批落地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固态电池电芯、尉海军教授团队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等6个项目、总投资130亿元,未来将持续带动固态电池及配套企业集群发展,计划到2027年形成固态电池产能10GWh,到2029年实现上下游重点领域全覆盖。

  技术创新不仅带来产品迭代,也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得益于创新驱动带来的产品和成本优势,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指数》显示,2021年至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全球市占率分别达到48.8%、59.8%、62.9%。

  上游技术创新为行业注入更多新动能的同时,下游新场景的涌现也孕育着新的空间和机遇。大会展示区内,大型电动飞行器缓缓转动螺旋桨,工业机器人展示高效装配场景,呈现了动力电池新的应用场景。

  电动船舶也是动力电池最有潜力的新场景之一。中国船舶集团712研究所副所长朱刚介绍,电动船舶运输成本低、环保优势突出,尽管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受益于国内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预计很快将迎来高速发展期。内河和近海航行有望成为采用纯电动模式的主要场景,而远洋航行则可能采用燃料电池与锂电池的组合应用。

  电动商用车加快发展,电动船舶蓄势待发,电动航空器更蕴藏广阔的想象空间。行业人士分析,通过新场景实现动力电池行业新突破正当其时。与此同时,新场景也催生对电池性能的更高要求,呼唤电池安全性、可靠性、能量密度、快充、循环寿命、耐温性等方面的进一步创新突破。

  动力电池行业的下一个增长点备受市场关注。对此,付炳锋表示,下一步的增量主要来源于海外市场,以及电动车对燃油车更大规模的替代。在这一过程中,电池能量密度、重量和充电速度的优化至关重要。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对电力需求的增加将对电网产生影响,电池储能和车网互动技术将迎来新机遇,退役电池的回收利用也将迎来增长。

  受访业内专家认为,动力电池产业是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承载,我国动力电池的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绿色能源革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等科技创新的逐步深化,以及新场景应用的持续拓展,动力电池产业正逐步由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