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产业链协同机制 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
2024年我国首次将“发展新型储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是构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与传统储能技术抽水蓄能相比,新型储能具有选址灵活、建设周期短、响应速度快、应用场景广等优势。它就像“巨型充电宝”,将新能源大发时的富余电能存储起来,并在用电高峰时段放电,从而改变电力系统即发即用的传统运行模式,提升系统灵活调节能力。
大规模新能源并网需要充足的灵活性资源来支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新型储能市场需求将保持高增态势。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同时,钠离子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项目陆续投产,构网型储能探索应用,新型储能技术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新型储能行业发展利好形势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众多电池制造企业、新能源企业以及各类跨界新秀企业蜂拥而至。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新注册的与储能相关的企业约4万家,累计已注册的储能企业数量超过19万家。
构筑新型储能产业链协同机制是推进其高质量规模化发展,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保障。国网经研院充分发挥自身在电力系统规划、工程设计及技术经济等领域的科研优势,创新开展储能规划运营技术、效益效率评估、市场机制与成本疏导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构筑新型储能产业链协同机制贡献智慧。
一是准确把握新型储能功能定位,坚持规划牵引,促进新型储能电站建设与新能源发展、电网调度运行有序衔接。在电源侧,加快推进火电配储,提升火电对电力系统的调频响应能力;全局统筹规划新能源配建储能的容量需求,细化配储容量参与电力平衡的规模系数、技术参数等,避免盲目配储带来的资源浪费,最大程度减少新能源大规模入网对系统安全运行的冲击。在电网侧,合理评估高比例新能源入网后电力系统的调峰调频缺口,统筹考虑区域内火电灵活调节能力、常规机组调频能力、需求响应资源等,确定电网侧储能站点布局、配置容量与充放电策略,减缓输变电设备投入,提升区域电网输电能力。在用户侧,储能应用场景更加多样化,涉及微电网分布式新能源、大数据中心、充换电设施等,其规划建设要综合考虑支持性政策、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等。随着各地陆续调整优化了峰谷电价机制,工商业用户配置新型储能电站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促进了新能源高比例消纳。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链整合优化,构筑企业差异化发展优势。新型储能是支撑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颠覆性技术,科技创新是其高质量发展底色。目前,电化学储能是发展速度最快、最为成熟的技术,其中锂电池储能已形成完备可靠的产业链配套,也是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技术赛道。要有效引导新型储能上下游企业进行多元技术路线的产业化探索,在安全性、长寿命、大容量、低成本等方面持续攻关,在构网型技术、固态电池技术等新兴领域不断开疆拓土。同时,利用好行业高速发展的窗口期,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整合区位优势资源,出台优惠政策,做足产业配套,为新型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形成支撑企业差异化发展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集群优势等,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多点开花、百家争鸣。
三是丰富新型储能市场交易形式与运营策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成本合理疏导。要加强政策顶层设计,优化市场机制,充分激发新型储能的灵活性价值,促进成本有序疏导。在电源侧,鼓励新型储能与发电企业联合参与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完善价格体系,确保其可获得公平合理的市场收益。在电网侧,探索将电网替代性储能设施成本有序纳入输配电价进行回收,确保其可获得稳定可靠的经济补偿;鼓励独立储能参与现货市场交易、调频调峰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探索容量补偿、政策补贴等成本补偿机制。在用户侧,利用好各地区峰谷分时电价机制,不断丰富新型储能应用场景与运营策略,探索用户侧储能参与市场化交易的机制,支撑分布式+储能、微电网+储能、光储充一体化等运营模式有序发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为采集网络资源或用户自行发布。如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地址:http://com.red/a/1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