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粮田变良田 沃野织锦绣
“今年的小麦可‘中’!亩产有1400斤左右,比去年高!”说起夏收时小麦的收成,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种粮大户裴朝宾脸上挂着笑意。
单产提升靠什么?眼前这位种粮“老把式”一口气对记者甩出四个“好”:好地、好种子、好技术、好机械!
“老话讲,万物土中生。好种子、好技术、好机械要大显身手,首先就离不开好地块。你瞅,我种的这块地可不一般,是高标准农田!”裴朝宾说。
顺着裴朝宾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硕大的自走式移动喷灌机醒目地横亘在田间,地块边的排灌沟渠一眼望不到头,地头的智慧大屏上实时更新风向、风速、空气温度、湿度和光照度。“啥时候该浇水、该打药,手机就能收到提醒,现在种地越来越智慧、越来越科学。”裴朝宾说。
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土地流转大户申继锋也有同样感受。“好地更能产好粮。现在这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手机点一点,地里就开始浇灌了。不在田里也能看到小麦、玉米的生长情况,这在以前可不敢想!”申继锋说。
“我们示范区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项目总面积10.89万亩,主要建设了农田地力提升、田间道路、农田灌溉、农田排水等工程。”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科科长郑晓凡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耕地质量明显提升——平移式、指针式、自动伸缩式等多种灌溉设备,让农户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状态和土壤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灌溉方式;智能水肥一体机实现高效节水全覆盖,一改以往“一炮轰”的施肥方式,实现适量分次施肥灌溉,满足作物不同阶段的生长需求;农情综合监测系统可以动态监测土壤墒情、病虫害情况和田间气象环境,提早发现、精准处置,提高农田管理效率。
放眼全国,从中原粮仓到白山黑水,从西北边陲到南海之滨,这样“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高标准农田越来越常见。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守好耕地保护红线的同时,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从粮食稳产保供看,以农田质量的有效提升弥补我国耕地数量相对不足的短板,让更多粮田变良田,可以有效破解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制约瓶颈。实践表明,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产出能力大幅提高,粮食产能一般可以提高10%~20%;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资源利用效率将显著提升,肥、药、水的利用率一般提升15%~30%;农业综合效益将明显改善,高标准农田亩均节本增效500多元。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规模化经营比例比一般农田高30~40个百分点,机械化水平比一般农田高15~20个百分点,有效防止了耕地撂荒问题发生。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统筹部署推进农田建设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加强资金保障,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超过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为全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重要支撑。”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表示,“我们将采取长牙带刺的硬措施,千方百计确保建设质量,真正做到建一亩成一亩。”
广袤大地上,一块块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曾经的“望天田”“斗笠田”变身为高产田,越来越多耕地成为丰收的沃土,大国粮仓的根基愈发稳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为采集网络资源或用户自行发布。如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地址:http://com.red/a/1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