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2024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发展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本届大会围绕“推动新能源汽车全球合作与可持续发展”主题,有关政府部门领导、机构和专家学者,从全球和中国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协同共建高度国际化的新能源汽车合作生态的方向、挑战和路径。

结合汽车出海以及车企经营现状,中国电动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会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传统大型车企仍处于盈利阶段,但利润在加速收窄。新锐新能源车企盈利能力稳步提升,正在跨越盈利拐点。

“汽车行业是一个长周期的行业,已经有一些企业跑出来了,如特斯拉、比亚迪、理想汽车等,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与此同时,汽车消费者逐渐接受电动化,智能化需求大幅增加。”张永伟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不是为了彼此抗衡,可以围绕商用车等转型重难点环节推动互利合作。

我国汽车出口有望达600万辆

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呈四大趋势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我国出口整车超过470万辆,平均每个月超过50万辆。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秘书长孙晓红在会上表示,今年汽车出口增长在15%至20%的水平,有望达到6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当前出口占比已经达到35%,出口前景广阔。

孙晓红认为,目前中国汽车出口应该主要以品牌建设为主、以服务为主,品牌升级是目前出口的核心问题。此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发达国家,全球南方市场包括中东、北非、南非、拉美,这些市场可能是汽车出海下一步重点要关注的市场。

汽车行业电动化成为趋势的同时,相应地也造成了地区之间的分化。张永伟分析称,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呈现出市场增长重心转移、产业布局及技术方向渐晰、企业层面分化明显和消费迭代快速的四大特征。“目前产业布局和技术方向已经基本清晰,尤其电池产业链布局、基本产能分布已经成型,某个地区会成为新的重要生产基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张永伟认为,目前我国已集中了全球主要的电池产能,到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分布仍将集中在中国、美国和欧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所长王青表示,下一步中国要把资源的寻求利用和加强全球的合作作为重要的战略方向,特别是在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方面。

在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亚太区总代表刘萌看来,汽车行业是高度全球化的行业,其全球合作势不可挡——我国以往的角色是“全球产中国销”,后来是“中国产中国销”,再到“中国产全球销”,而未来将进入到新的市场格局和趋势,即“全球产全球销”。

新锐新能源车企正跨越盈利拐点

构建全球化汽车供应链体系

从2022年开始,汽车行业的盈利由过去的扩张变成了收窄。其中,国际传统汽车制造商短期内依然依靠燃油车赚取高额利润,但利润收窄趋势已经显现。同时,多数新锐新能源汽车品牌仍处于投入期,研发投入尚未形成收益。

张永伟认为,我国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智能企业正在跨越盈利拐点,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盈利性随着规模的提升逐步得以改善,几年之后,整体新能源汽车产业都会进入到盈利周期。

路特斯集团首席执行官冯擎峰表示,现在车企造车“三不缺”:不缺动力技术,不缺续航能力强的产品,不缺操控优秀的车型。然而,集合这三者的产品却相对匮乏。他强调,电动化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增加车辆重量,这不仅提高了能耗,还增加了操控难度和安全隐患。

在此背景下,技术路径的多元化发展成为必然。对此,赛力斯集团副总裁康波表示,行业对于增程式技术的态度已发生逆转,目前已有15个品牌超过35款车型投放市场。增程技术是具备长期市场竞争力的技术路线,它与纯电、插混共同构成了电动化进程中的三大方向。

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分工与生态重构,构建新能源汽车全球供应链体系正面临诸多挑战。麦格纳中国区总裁吴珍表示,目前中国汽车业处在向智能化深度发展的关键期,行业对创新和合作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领域的技术持续创新和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将成为麦格纳接下来重点关注领域。

谈及如何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汽车生态体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副会长赵扬表示,形成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圈非常重要,这不仅涉及国内生态,也需深度考虑国际生态。

岚图汽车CEO卢放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卢放认为,开放合作是驱动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我国汽车产业日益走近世界汽车产业的中央,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需要在全球产业格局中承担汽车大国责任,展现汽车大国担当,在责任和担当中构建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生态,带动全球汽车产业链的转型升级。